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天麻的食用历史及发展建议(3)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历史上看,由于天麻主要依靠野生,其资源可能早已出现供不应求情况。从历代本草的药图来看,虽然唐宋时期出现了天麻的“同名异物”现象,但是《

从历史上看,由于天麻主要依靠野生,其资源可能早已出现供不应求情况。从历代本草的药图来看,虽然唐宋时期出现了天麻的“同名异物”现象,但是《本草图经》中赤箭、兖州赤箭及邵州天麻图特征十分典型,与天麻基本吻合。明代《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蒙筌》中天麻药图均沿用《本草图经》。但是《本草纲目》金陵版药图的天麻茎却有明显的基生叶,《本草纲目》中药图主要为李时珍子孙弟子所画,可能他们当时并未见到天麻原植物,药图受到《本草图经》中天麻形态的文字描述影响。至清代,作为药图绘画精美著称的《植物名实图考》中“赤箭”和“兖州赤箭”图却粗陋甚至不及《本草图经》,可能吴其濬也并不认识天麻。从历代药图来看,明代之后中原的天麻很可能已较少见。另外,通过考查唐宋的土贡情况也可以看出,如唐代《新唐书·地理志》《唐六典》《元和郡县图志》《通典·食货志》等均无“天麻”或“赤箭”的记载。宋代《太平寰宇记》《宋史·地理志》《元丰九域志》《文献通考》等也无天麻的土贡情况。《本草图经》记载:“蒿山、衡山人或取生者蜜煎作果食之,甚珍。”“甚珍”说明了天麻难以获得,较为珍贵。清代《叙州府志》记载:“贡天麻为叙府之要务,每年派员从乌蒙之小草坝购得,马帮入川,载以官船,直送京都,皇上分赠诸臣,文武要员以获此赏为荣。”[25]乌蒙之小草坝属今云南昭通,所产天麻已作为贡品,为当时皇宫权贵们所器重,说明了天麻因资源较少而十分名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野生天麻资源逐步衰竭濒危,已分别被《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中国植物红皮书》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品种。但所幸此时天麻栽培情况已逐步形成。

从以上分析来看,历史上天麻野生资源逐步减少,主产区逐步向西南迁移。天麻与蜜环菌形成共生关系,其对生长所需的生态因子十分敏感,不耐高温,需要一定的湿度,但是湿度过大又不利其生长,惧怕积水。因而在自然状态下,难以在单一区域大量分布。这些原因也造成历史上的天麻一直处于供不应求,没有收录到《救荒本草》等食物类本草中也是在情理之中。

3 近现代天麻逐步形成“药食两用”物品的背景探讨

历代食物类本草较少收载天麻的情况最大的因素是资源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科研工作者开展了天麻人工种植的探索。其中,徐锦堂在湖北利川、恩施和陕西汉中,周铉在云南昭通彝良开展天麻人工栽培,并先后获得成功,促使了云南昭通、贵州大方、安徽大别山区、湖北宜昌、陕西汉中等天麻主产区的形成。这种情况下,天麻在民间得以大量应用。另外,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飞速提高,在公众追求中药养生的背景下,以天麻作为原料之一的各种药膳逐步受到民间的推崇,尤其是近代药物研究发现天麻具有抗衰老等作用使天麻的保健作用备受关注。天麻从2002年开始成为法定意义上的“保健”食品,被开发成多种产品。当前,天麻已纳入法定上的“药食两用”物品,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天麻的气味偏重,带有“膻气”并“味苦”,是天麻作为食品开发面临的一个较大问题。

4 天麻“药食同源”发展的建议

当前天麻虽然被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但是还处于试点工作中。这实际上也是给新纳入品种一个安全监测期。“应当以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为宗旨”是制定《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的原则。虽然部分研究显示天麻符合当前毒理学中的“无毒”标准,但是在临床上,天麻存在不良反应的报道,甚至有大量服用天麻引起心律失常而致死的情况[26]。致死情况虽是个例,原因也未明晰,但提醒我们在开发天麻食用价值时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结合历代临床情况,充分调查和研究天麻的适用人群及剂量,并对上市的相关天麻产品进行系统的安全性评价。另外,在开发天麻产品时,矫正不适气味是其中一个难点和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天麻的膻气和苦味可能是其功效成分的外在反映,通过化学等方法去除不适气味可能会降低天麻的“保健”作用。因而,在开发天麻时要充分调查古代和民间的应用情况,在不损耗天麻“保健”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相关食用产品。另外,根据调查发现,当前部分低海拔的天麻大棚栽培品气味较淡,成为“食用天麻”品种而备受一些饭店和药膳馆欢迎。因而,培育适合食用的天麻栽培类型也是当前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文章来源:《中国保健营养》 网址: http://www.zgbjyygw.cn/qikandaodu/2021/0611/960.html



上一篇:母猪围产期科学饲养与保健
下一篇:儿童常见中医体质辨识及保健对增强儿童抵抗力

中国保健营养投稿 | 中国保健营养编辑部| 中国保健营养版面费 | 中国保健营养论文发表 | 中国保健营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