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留下一个真我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人一辈子,寿登期颐,就目前医疗条件和保健水平来说堪称“人瑞”,仍是稀罕的事情。不管怎么说,一个长者和儿孙在一起,时间再长,终有一别,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铁律。因此,

人一辈子,寿登期颐,就目前医疗条件和保健水平来说堪称“人瑞”,仍是稀罕的事情。不管怎么说,一个长者和儿孙在一起,时间再长,终有一别,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铁律。因此,老人总在盘算着为儿孙留下点什么,这也成了合情合理的人生要义。

“可怜天下父母心”,说的正是父母一生辛苦劳碌、奋力打拼,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儿孙的日子过得比自己更宽裕、更舒适。所以,省一点,攒一点,为儿孙留下一点家产或者积蓄,就成了许多中国家庭世代相传的家规,以致成了联系血脉亲情的纽带。然而,本人有一次到美国考察,有幸在一位已是高级白领的江西老乡的别墅里住了两夜,其时正逢他的爱女大学毕业,父母送给女儿的“家产”居然只是一辆旧汽车、两个皮箱。皮箱里面仅有一些常用书籍和换洗衣服,别无他物。女儿由此就要离家出去独自闯荡了。这位乡亲坦诚地对我说:“当年我是手提一个樟木箱走出家门的,她已经比我强多了。我们的道路孩子不可复制,但总能有所借鉴。”此事虽已过去多年,却一直触动着我心灵深处,令我重新思考:为人父母者究竟应当给儿孙留下什么,是留下金钱,还是一个具有人生追求情愫的真我?

有人也许会说,这样的事例正好验证了中西家教文化存在的差异。我则以为,此言失之偏颇,其实咱们中国历来就有严而有格、亲情浸润的家教传统。多少回,我捧读两部家书,总是一次次受到震撼,一次次由衷叹服。

其一,《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湘军首领,官至二品,可是他家书中从不炫耀自己的爵位、权势,而总是在父母面前极尽孝道之责,时刻谨记家训,讨得父母欢心;在兄弟面前充溢关爱深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忠告至亲;在儿子面前更是言教、身教并重,甚至勇于揭短,一一列举自己不懂天文算学、做事往往有始无终、写字太慢等“三耻”,嘱望儿子“雪此三耻”。曾国藩这个“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的“真我”,一直给子孙后代以巨大的、无形的影响力,曾家凭此“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敦厚家风人才辈出,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其二,《傅雷家书》。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家教之严苛,早为人们所熟知。直到儿子成年以后,他对儿子的“站相”“坐相”还要常加管束。然而,在父子分别之后,他却猛然醒悟自己“虐待”了孩子,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直言自己“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正因为如此,在他的言行得到了儿子的理解和认可后,他又高兴得喜形于色,“父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是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傅雷就是这样以一个真诚挚友的身份与儿子一起推心置腹地交流,探讨文学艺术的种种问题,天性和灵性的交集、融合,是那么自然、细腻、美妙。同样极富“真我”秉性的傅雷造就了一个事业有成的儿子,傅聪成为名噪一时的杰出钢琴家。

流年易逝,不是一切全都会化为乌有。表里如一的操守、品德,从不虚饰、做作的真品行,怎么都比金银财宝更重要、更珍贵,更值得后人坚守与传承。我们应该互勉:给后代留下一个敢自省、有担当的真我吧!

人一辈子,寿登期颐,就目前医疗条件和保健水平来说堪称“人瑞”,仍是稀罕的事情。不管怎么说,一个长者和儿孙在一起,时间再长,终有一别,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铁律。因此,老人总在盘算着为儿孙留下点什么,这也成了合情合理的人生要义。

“可怜天下父母心”,说的正是父母一生辛苦劳碌、奋力打拼,其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儿孙的日子过得比自己更宽裕、更舒适。所以,省一点,攒一点,为儿孙留下一点家产或者积蓄,就成了许多中国家庭世代相传的家规,以致成了联系血脉亲情的纽带。然而,本人有一次到美国考察,有幸在一位已是高级白领的江西老乡的别墅里住了两夜,其时正逢他的爱女大学毕业,父母送给女儿的“家产”居然只是一辆旧汽车、两个皮箱。皮箱里面仅有一些常用书籍和换洗衣服,别无他物。女儿由此就要离家出去独自闯荡了。这位乡亲坦诚地对我说:“当年我是手提一个樟木箱走出家门的,她已经比我强多了。我们的道路孩子不可复制,但总能有所借鉴。”此事虽已过去多年,却一直触动着我心灵深处,令我重新思考:为人父母者究竟应当给儿孙留下什么,是留下金钱,还是一个具有人生追求情愫的真我?

有人也许会说,这样的事例正好验证了中西家教文化存在的差异。我则以为,此言失之偏颇,其实咱们中国历来就有严而有格、亲情浸润的家教传统。多少回,我捧读两部家书,总是一次次受到震撼,一次次由衷叹服。


文章来源:《中国保健营养》 网址: http://www.zgbjyygw.cn/qikandaodu/2021/0323/817.html



上一篇:湘南地区制约农村妇女保健发展的因素探讨
下一篇:方保健追求生活与艺术中的情景交融

中国保健营养投稿 | 中国保健营养编辑部| 中国保健营养版面费 | 中国保健营养论文发表 | 中国保健营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