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科学的歌唱发声方法与嗓音的保健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科学的歌唱发声方■王培新嗓音训l练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更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反复不断地进行实践.使之形成一种稳定而正确的条件反射,一种趋于自然的形式。我们要用科学

科学的歌唱发声方■王培新嗓音训l练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更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反复不断地进行实践.使之形成一种稳定而正确的条件反射,一种趋于自然的形式。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训练嗓音.重视如何科学用声以及进行嗓音保键,科学地练声、用声才是对嗓子的最好保护一掌握科学歌唱方法的重要性嗓音专家冯葆富曾说:“科学正确的发声状态,应当是运用最节省发声能量.发挥发声器官最大声学作用,达到最佳艺术效果。”人声歌唱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和语言四个部分。呼吸是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声音经过共鸣腔体把它加以美化,而形成动听的歌声。在歌唱中呼吸、发声、共鸣三者同时出现.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的支持,它不同于生理性的呼吸,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性的呼吸。我国戏曲在训练中对气息也相当重视,如:运气、偷气、换气、压气、歇气、抽气、气口等等.有的还需要根据演唱内容与表演情绪融为一体。歌唱发声主要靠共鸣,良好音质是良好的声带闭合,适度的气息冲击,喉部及咽部肌肉积极运动,正确的舌位、松弛的下巴和口型.自然而美好的歌唱心理状态等因素综合协调一致。二错误的发声方法对嗓音造成的危害。声带上出现的毛病大部分是由于呼吸错误导致,声带与气息配合得当才能产生美好的声音。歌唱技能没有经过+itl练。在发声时就会随着音区的升高,人的自然反应是喉器自然上提.喉内肌会趋向紧张而收缩,这样的呼吸为胸部呼吸.由于挺胸耸肩使颈部肌肉过分紧张.同时还会有撞击声带的危险。运用腹部呼吸方法发声,肌肉即作强硬有力凸出,在呼出时,腹部肌肉不能收缩,此种呼吸会使音色黯然低沉,且很容易失去音的准确性。错误的呼吸会造成声门受震、声带用力、喉头紧张、上颚紧张、舌尖硬化、嘴唇僵硬等后果。如果以不规律的气息冲击它而发声,声带受伤发炎会进行,决不能搞疲劳战术。初学者练唱宜用中等音量。多练自然声区(中声区),待自然声区相对巩固后再逐步扩展音域。应遵循“少时多次”的原则,一次不可练习的时间过长。练唱时要保持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练唱时还要注意倾听、分辨自己发声的正误,随时调整各个器官的协调运动,使它们始终处于正常状态。练唱前后,不宜吃过冷过热的食物,特别是练唱或剧烈运动后,咽喉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如在此时喝冷饮,容易引起声嘶或失声。如嗓音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治疗。2.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注意自我调节放松,避免精神压力过重,以防发生功能性发声障碍。要避免发声器官受凉、感冒、咳嗽及接触其他有害因素。感冒、咳嗽后,声带充血水肿,发声时声门闭合不全导致声嘶。。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有一套完善的方法,他曾精练地概括成以下几点:“精神畅快、心气平和、饮食有节、寒暖当心、起居以时、劳逸均匀、练嗓保嗓、学贵有恒、由低升高、量力而行、五音饱满、唱出剧情。”这是对保养嗓音的经典概括。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嗓音保健有着重要作用。3.滥用嗓音是声乐学习的大忌,容易造成对发声器官的损害。常见的嗓音滥用和误用有:(1)大喊大叫,大哭大笑;(2)在嘈杂环境里讲话;(3)咳嗽和过度清嗓;(4)过多讲话和唱歌,尤其是在上呼吸道感染时;(5)过高和过低地唱歌;


文章来源:《中国保健营养》 网址: http://www.zgbjyygw.cn/qikandaodu/2020/1215/677.html



上一篇:探讨嗓音保健的重要性
下一篇: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第三联合督

中国保健营养投稿 | 中国保健营养编辑部| 中国保健营养版面费 | 中国保健营养论文发表 | 中国保健营养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